本文内容以关键词京津冀鲁豫皖顺口溜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京津冀鲁豫皖简称顺口溜、京津冀晋苏浙皖的顺口溜、江浙沪京津冀顺口溜、豫鲁苏皖顺口溜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京津冀鲁豫皖简称顺口溜
34个行政区顺口溜:
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北部边疆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
黄河中下游京津冀晋豫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长江中下游鄂湘皖赣浙沪苏,(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
西北新甘青宁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
西南藏渝云贵川,(西藏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
东南闽粤桂琼和台湾,(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
港澳回归庆团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其他:
中国行政区划
东北三省纬度高,自北向南黑吉辽。
华北山西和内蒙,京津两市河北抱。
华东七省有沪市,三江鲁皖闽台岛。
中南五省又一区,海南粤桂湘鄂豫。
西南三省加一区,云贵川藏是高地。
西北两区和三省,陕甘青宁新疆区。
三江,指江苏,浙江和江西。
京津冀晋苏浙皖的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重台海福吉安。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解释:
两湖两广两河山,
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河:河南、河北,两山:山东、山西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五江:江苏、江西、黑龙江、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谐音),二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青:青海,陕:陕西,甘:甘肃。
云贵西四北上天
云:云南,贵:贵州,西:西藏自治区,四:四川,北:北京,上:上海,天:天津。
内重台海福吉安
内:内蒙古自治区,重:重庆,台:台湾,海:海南,福:福建,吉:吉林,安:安徽。
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江浙沪京津冀顺口溜
语言类节目主要是指小品、相声等,其他还有朗诵、快板、三句半、绕口令、贯口、滑稽戏等曲艺类的节目,其中配乐诗朗诵也比较常见,音乐情景剧等形式也较为多见。
一、小品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含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
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二、相声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姜昆,侯耀文,苏文茂,郭德纲等。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三、快板
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
快板最初是作为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或者要饭的方式和手段,历史相当久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
建国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四、绕口令
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绕口令是中国民间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五、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贯口”的“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八扇屏》《白事会》 都含有大段的贯口。
贯口分为大贯儿和小贯儿两种。大贯儿一般上百句,例如《报菜名》、《地理图》(并称“两大贯儿”)。小贯儿一般十几句到几十句不等,例如《白事会》中就有一些小贯儿。
豫鲁苏皖顺口溜
刘忠河,男,豫剧老生。生于山东曹县南李集王柳圈,后到商丘。
1955年,入红星剧校(1956年改名为商丘地区豫剧团)。1957年底,考入河南戏曲学校,先学“净”角。在校期间,刘忠河曾得到河南豫剧界名人高连荣、张子林、马双枝、田来印、汤兰香等人的言传身教。1961年,提前毕业后,回到商丘地区豫剧团,时年17岁。在《打焦赞》、《打金枝》、《黑打朝》中,无论是唱“黑脸”,还是演“红脸”;刘忠河塑造了不同人物形象,才华得到展示。文革期间,刘忠河慢慢地由“黑脸”改唱“红脸”。以其卓越的表演艺术,优美的唱腔,刘忠河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文革后,刘忠河在继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演出了《十五贯》,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从此,《十五贯》一炮走红。1980年,他代表豫剧豫东调被邀请去河南省参加首届豫剧流派汇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轰动省城。该剧在电台播出后,迅速唱响了豫鲁苏皖四省。1986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刘忠河演唱的《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和《三哭殿》等。从此,刘忠河的“红脸”唱腔,响遍大江南北。同时刘忠河也名满海内外,被人称为“豫东红脸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戏曲热”兴起的时候,在商丘、周口以及与商丘接壤的山东菏泽、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
自1980起其唱段即被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及东南亚各国。其代表剧目有《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十五贯》、《辕门斩子》、《清风亭》等。
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商丘市豫剧团名誉团长,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